close

看病總是費時耗神嗎?其實台灣許多醫院已經邁入醫療4.0時代,《遠見》帶你走一遭智慧醫療,從掛號、門診、住院、開刀、繳費,全面檢視成果。智慧醫療,助你輕鬆對抗疾病。

想想看,你上一次的看病經驗:打電話或上網預約掛號,向公司請半天假。來到診間,人滿為患,不知道何時輪到自己?只好枯坐滑手機,好不容易等了一兩個小時,醫師只花幾分鐘問診,就請你批價拿藥回去。下樓批價、領藥又是大排長龍……

以往看病最為人詬病的就是「三長兩短」,掛號長、候診長、領藥檢查時間長;醫師問診短、解釋病情的時間也短。

但近年來,台灣人的看病流程已經快步走向智慧化了,經驗已大大不同。

在雲端、大數據、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等科技協助下,醫療4.0時代正式來臨。從門診、住院、手術排程等後端系統的流程進行優化,不但可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,患者也能得到更好的照護。

到底智慧醫院有何不同呢?

首先,掛號經驗就已大不同。只要從手機下載醫院App,就能預約掛號、查詢看診進度,並獲得衛教資訊等基本服務。

例如長庚醫院已推出「長庚e指通」,與行動繳費功能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(以下簡稱中國附醫)則推出「中國醫點通」App,其中就有看診進度提醒,在輪到你看診的前5號會自動提醒,節省候診時間。

聊天機器人解惑病情兼記錄

中國附醫資訊室主任楊榮林笑說,病人可以在醫院附近喝個咖啡,等到手機提醒快要輪到自己時,再到診間,一點都不浪費時間。

更棒的是,有些醫院已經推出聊天機器人,幫助病患掛號。例如台北萬芳醫院與宏達電健康醫療事業部合作,在LINE上設置了「萬小芳」虛擬聊天機器人,於去年12月正式誕生,這是國內第一個人工智慧醫療聊天機器人。

病患可在LINE「萬小芳」帳號中描述不適症狀,機器人不僅會初步回答,還會建議該看的科別,看診日快到前,「萬小芳」還會提醒要到醫院看病。

今年起「萬小芳」又有新功能,她會把跟民眾聊天中透露的不適症狀整理出來,主動傳送到診間供醫師參考,也讓醫師有更多時間為病人解釋病情。

完成掛號,第二步就是到醫院看病。現在,就診也跟過去很不一樣。

實地來到台中榮總新門診大樓,嶄新的大廳,矗立好幾台智能服務機,在螢幕上即可預約掛號、繳費,查詢藥品。最吸引人的是,擔任「健康大使」的Pepper機器人「榮伯特」,在智能服務區駐點。它不只會跟病患打招呼,還能透過互動詢答協助掛號、衛教,也有醫院各樓層的導航,讓病患不會找不到診間。

智慧報到 App快速支付費用

在小兒科門診外,則有一台個頭嬌小的Zenbo機器人,螢幕播放著卡通,小女孩跟著媽媽專心觀看。很難想像這是在醫院而不是百貨公司。

到了診間,以往要將健保卡交給護理人員進行報到,現在也已智能化了,只要將健保卡插入連線診間的自動報到系統即完成報到。

看診前,病患也可以到自動量測站,插入健保卡,測量完血壓、心跳、脈搏、身高體重後,機器會將生理數據傳送到診間,供醫師參考。

看診完,接下來要到櫃檯批價並領藥,過去的人工櫃台總是大排長龍。但現在民眾只要插入健保卡到自動繳費機,就可自行繳費。

每日門診量近2萬人的林口長庚醫院,更有多元自動繳費管道,只要在「長庚e指通」App,就可繳款。

「不用帶現金也可以看病!」因應民眾悠遊卡普及,林口長庚近來也增加悠遊卡繳費功能,「嗶」一聲就完成繳費。去年更新增Apple Pay、Samsung Pay、Android Pay等行動支付功能。配合遠道而來的國際醫療患者,長庚已導入第三方支付,更推出微信支付及支付寶,方便陸客支付醫療相關費用。

繳費完畢領藥回家後,很多人可能會忙到忘記吃藥,沒關係,現在「馬偕醫生館」App即可派上用場。

有別於其他藥物管理的App,需自己輸入藥名,「馬偕醫生館」直接掃描藥袋的QR Code後會顯示藥名、用量,並提醒用藥時間等,也可在App上設定「親友圈」,以了解小孩和親友的用藥狀況。

換藥、交班E化 省時又省力

「馬偕醫生館」也在LINE上設立了虛擬小助手,協助民眾掛號,也有可查詢看診、抽血、領藥進度及藥物資訊等功能。

以上都是門診流程的簡化,那住院呢?

曾住過院或照顧過病人的家屬,對病房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吵雜、常要按鈴呼叫護理人員來換點滴、換藥,家屬與護理師忙進忙出。

有統計顯示,護理人員一天奔波忙碌的步伐超過1萬步,距離達6.7公里,相當於每天爬一趟台北101大樓,甚至有人累到要趴在護理站的置物櫃內補眠。

但有了智慧病房,會顛覆你對病房的刻板印象。

例如中國附醫,每位住院病人配備一台平板,資訊會連結到病房牆上的液晶電視螢幕,內有點餐、娛樂、未來治療計畫、衛教資訊、輔具使用等功能。

台中榮總的智慧病房,則先建立在高齡整合醫學急診後送病房,共有75床。每床皆配置床邊資訊系統,懸吊式的資訊系統可上下伸縮,方便病患躺在床上觀看,更把呼叫護理站的功能設為快速鍵,病患或家屬有事可直接在螢幕上點選。

為預防高齡長者跌倒,智慧病房的浴廁洗手槽下方,則設有紅外線跌倒感測裝置,若偵測到長輩在廁所跌倒,系統會立即通知護理人員前來協助。

貼心的設計,讓病人受到妥善照護,護理人員也不用像以往必須在護理站跟病房之間疲於奔命,浪費體力與時間。

中榮高齡整合醫學急診後送病房護理長葉雅惠說,以前護理站紀錄要手寫,現在的電子白板可呈現病人狀態、病床管理、檢查與手術排程、護理師派班資訊等,透過觸控點選螢幕,就可查詢,以往交班至少要半小時,現在10分鐘搞定。

葉雅惠輕鬆地從制服口袋掏出手機說,公務手機都內建行動App,可以看到病人床號,直接撥號連線病人。病人若需要換點滴或換藥,利用床邊資訊系統點選,護理師手機就會響起,方便很多。

手術醫護好幫手 「送重機」

那麼開刀呢?如何智慧化?

不少患者或家屬可能都有過等候手術房排程,或者在手術房外觀看螢幕顯示,何時才送到恢復室的漫長等候經驗。如何提升手術室利用率,這個困擾醫護病三方已久的問題,台中榮總已有解決方案了。

中榮院長許惠恒說,手術預估與完成時間相差太多,確實讓家屬很困擾,中榮自行開發一套視覺化的手術室系統,讓開刀時間與預估時間愈來愈接近。如今手術房外的螢幕可即時看到每個開刀房的手術完成率,進行中顯示為綠色,超過預定時間者顯示為紅色,一目了然。

開刀房怕感染,以往醫護人員都靠電話與外面聯繫,告知術前準備資訊、手術室進度等,中榮這套「視覺化整合資訊手術室控台系統」自2016年上線後,轉換開刀台的時間較以往平均縮短7.7分鐘。不但減少患者及家屬的等待時間,也大大提升手術室的使用率。

若以一個月800次轉台來計算,一年省下的時間相當於1232小時(約51.3天),非常可觀。

手術室內病人和家屬看不到的場域,智慧醫療有更多發揮的空間。

「器械送到了,請快來取貨喔!」林口長庚醫院手術室去年起多了一名搬運工,每天平均搬運200趟,「他」不會累,也沒有過勞問題。原來它是被護理人員暱稱為「送重機」(取韓星宋仲基諧音)的運輸型機器人。

超過半個人高的「送重機」是一位「壯丁」,負責搬運開刀房需要的器械、布包,可承載120公斤重的物品。具備感知智慧,上工時會播放交響樂,以提醒醫護人員,遇到障礙物時會自動閃避。當「送重機」抵達指定的開刀房時,手術室會有感應燈亮起,護理人員再開門拿取需要的器械。

說林口長庚的「送重機」是開刀房護理人員的好幫手,一點也不為過。

智慧監測 離院也能獲照顧

林口長庚醫院開刀房護理督導王琦指出,林口長庚一天開刀台數高達350台,從器械管理室到開刀房最遠的距離有81公尺,以往多由護理人員自己搬運,現在有了機器人協助,每次手術可縮短10分鐘,雖然無法完全取代人力,但已能減輕護理人員不少負擔。

長庚醫院預計今年底再引進4台「送重機」加入工作行列;看來應該會比韓星「宋仲基」更受歡迎。

除了掛號、門診、住院、開刀的流程走向智慧化外,未來智慧醫院還有哪些提升醫療品質的空間?

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表示,智慧醫院有三個層次,初級是提高效率、流程簡化;其次,是藉由AI輔助醫師決策判斷,避免人為錯誤。第三個層次是應用在遠距醫療,即時監測病人病情。

溫明賢說,去年心臟內科曾為心房顫動病患進行臨床試驗,病人動過電燒手術後,就讓他們戴著心電圖貼片回家。透過無線傳輸方式,心電圖貼片會將所有心跳數據傳回醫院,醫院可24小時遠端監測,若發現異常,會立刻通知患者,不必等到患者回診照心電圖,或是自覺不舒服才就診。這項自費的醫療服務如經縣市衛生局核准通過後,病人即可得到全面的醫療照護。

即時掌控病情 醫護都輕鬆

身為長庚智能化醫療副召集人的溫明賢指出,醫療4.0的未來,還包括照護智能化、設備物聯化、運輸智慧化,及服務便利化,未來將有更多智能應用。

「目前智慧醫院還無法做到醫療監測全面化,現在只是開頭而已,」馬偕醫院副院長張文翰以急診臨床試驗為例說,不久未來也許可以讓急診患者穿上可監測心跳、心律、血壓等生理數據的智慧衣,監控病情。一直以來急診常出現病人看起來好像沒問題,醫師就讓他出院,但病人回家後就出現症狀,此時智慧衣就可派上用場。

智慧醫療還有另一個好處,不一定需要新增床位就可因應人口老化與日俱增的醫療需求,因為透過智慧化設備及流程改造,可以更有效運用床位。

智慧醫院已是大勢所趨,包括今年底即將落成的中國附醫新竹醫院、明年落成的長庚土城醫院,以及尚在籌畫中的交通大學智慧醫院,都將以智慧醫院面貌為病患服務。創造醫病護三贏的醫療4.0時代,將符合所有人的期待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醫療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althygood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